【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严格 宋毅】“人们对日本可能含有‘放射性’水产品的担忧挥之不去。”27日,泰国《曼谷邮报》以此为题报道日本核污染水强行排海事件。泰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副秘书长表示,因泰国是日本水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该国有关部门已召开紧急会议,考虑加强对日本进口水产品的安全监管措施。此前,中国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2022年,日本水产品出口额排名前二的分别是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两地合计占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额的42%。《日本经济新闻》称,中国禁令将给日本渔业造成沉重打击。
当地时间2023年8月25日,日本磐城,鱼店的老板在他的餐厅里给顾客端上一道鱼。(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衰退危机”?
“核污染水排海视频流出,中国禁令或将影响日本所有食品。”《南日本新闻》26日报道称,针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中国接连宣布制裁措施,给日本包括水产业在内的多个食品行业带来沉重打击。日本鹿儿岛县的一些企业已暂停烧酒发货。
日本帝国数据银行数据显示,包括渔业、农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在内的约700家日本食品出口企业将受到中国禁令的影响。日本《财经新闻》26日报道称,截至今年8月,直接或间接向中国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日本企业有9270家,其中有不少食品企业对华交易额占总交易额50%以上,中国的全面禁令将严重影响这些企业的销量。该报预计,还有更多的二级和三级贸易商将受到影响。
《日本经济新闻》25日报道称,中国宣布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令日本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丰洲市场出现动荡。该市场多家公司都对华出口水产品,相关人士表示:“现在(我们)只能在日本国内和其他国家拓展销路。”
日本杉与蟹肉棒食品公司25日表示,他们对中国的出口已经暂停。中国市场是该公司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该公司表示:“目前前景尚不明朗。”
一些距核污染水排放地较远地区的水产品公司也表示受到影响。日本宫城县的一家水产品加工公司负责人远藤仁志称:“香港客户刚下了50箱的订单,突然之间就要求退货。”他表示,若这样的情况持续,他们今后可能没有销量,无路可走,日本水产业面临衰退危机。
日本国内不愿也难以消化
《日本经济新闻》称,丰洲市场内的一家水产品批发公司的冷冻扇贝肉销量同比下降近八成。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可能是为了预防核污染水排海,一些人早早开始囤货。(我们)原本最大的客户是中国内地以及香港,今后可能只能降价转内销了。现在市场这边扇贝的价格同比下降了三成,价格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
然而,日本消费者对购买国内的水产品也持犹豫态度,远藤仁志表示,他们的裙带菜被之前一直有合作的日本静冈县部分超市拒之门外,日本国内的紧张情绪正在蔓延。
永旺和华堂等日本大型超市都设有“福岛鲜鱼”专柜,但《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表示近期不会购买来自福岛的食品。来东京出差的日本消费者林达也告诉记者,他家里有两个小孩,所以他夫人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都会特意看好产地。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日本没人拿出证明说海水没有被污染,他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水产商家期望国内市场消化掉无法出口的水产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认为,一方面,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占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额的四成,日本国内市场再大,也不可能完全消化掉这么庞大的数量。另一方面,自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以来,日本民众就对福岛县及其周边县市的农林水产品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产品不安全,现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日本老百姓很难完全相信福岛县及其周边县市相关产品的安全。
日本渔业国际声誉很难挽回
东京水产品贸易公司Hosen Co.的总裁小森源表示,将欧洲、美国和东南亚作为出口替代市场或许是一个办法,但他承认这将很艰难。《日本经济新闻》称,寻求新的替代市场,接近于从零开始创建,这并不容易。日本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预计,以2022年的数据来估算,如果对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出口暂停一年,日本GDP将下降0.03%。
为缓解日本水产行业的紧张情绪,连日来,日本多名政府官员公开表示将“援助”渔业。《日本时报》26日报道称,日本政府已从财政预算中拨款800亿日元(约合40亿元人民币),但这些资金并不全是用于海鲜加工业的。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称,这800亿日元的资金中有部分将用于消除舆论影响,挽救日本水产品丢失的国际声誉。
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会长坂本雅信近日表示,科学层面的安全不等同于安心,日本渔业国际声誉的损失很难挽回。他日前在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谈后表示,核污染水排海项目长达数十年,但岸田文雄任首相的时间不可能长达几十年,他对日本渔业的补贴保证很难一直履行。
陈洋也认为,日本政府的800亿日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拯救”日本水产业。据他了解,在正式排放核污染水前,日本政府已斥巨资进行国际公关,但效果有限,就连七国集团内部都没有达成共识,长达30年的排海周期只会让这样的质疑与担忧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且可能会引发外溢效应。比如外国游客可能会因为对核污染的担忧,不愿赴日旅游观光。
责编:岳雨田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